<深度>沒有Anna Wintour與Karl Lagerfeld這些時尚元老,時尚界會死亡嗎?
最近美國Page Six報導一篇Anna Wintour即將離開Vogue的八卦,瞬間所有時尚媒體都紛紛焦躁起來,到底誰敢接手這個位子,各種謠言傳出,最後原來這是一則假新聞,康泰納仕集團立刻第一時間出來闢謠。
同時Karl Legerfeld前天接受媒體採訪,對 #METOO的女權運動他竟然表示那些被性騷擾的模特是不對的,這件事情瞬間被所有網路媒體撻伐,當然Chanel還是會用盡全力的去掩蓋這些新聞,但是也難以遮掩老佛爺已經江郎才盡的窘態。
這兩件事情也點出大家的焦慮,如果哪一天時尚界沒有了Anna Wintour這位穿著PRADA的惡魔,時尚界會死亡嗎?
答案是不會,時裝有每年的季節變化,人才也是一樣會流動的。
舉個例子來說,最近股價飆升的LVMH集團,為了要抗衡Gucci與Balenciaga為首的Kering集團,一直換設計師,先是讓Kim Jones去拯救Dior男裝,再拉Off White設計師來做LV男裝總監等人事變動,Rimowa跟Supreme聯名,所有的動作目的性很強,就是要搶功年輕人市場,提早拿到話語權,並且努力走賣貨導向。
套一句資深公關好友的話:「現在的時尚圈,比以前難待了,瞬息萬變的產業動態,沒有人能用一招混一輩子。」
如同Project Runway裡面最經典的開場白:「In Fashion, One Day you are in, and the next day you are out.」以前是實境秀誇張,現在卻是真真實實的發生在所有時尚人身上。
當你仔細看看,除了Anna Wintour與Karl Lagerfeld兩位因為完全代表品牌,Anna代表著Vogue的靈魂,Chanel跟老佛爺密不可分,這兩位如同吉祥物的大佬穩坐不動以外,所有時尚圈雜誌無論是主編,設計師,CEO等每一年都在大風吹,做不好業績不行,你就立刻下台。
以往的時尚界還是有權威性,時尚雜誌編輯說什麼好看你就跟著買,資訊不對稱,一切都要透過媒體才能看到時裝秀等品牌新聞,所有東西都是被雜誌媒體過濾的二手資訊,印出來無論多爛也無法投訴,導致以往雜誌如同一言堂,有志高無比的權利。
但網路讓資訊自由流通,也讓時尚民主化,所有品牌能直接接觸消費者,讀者也能大方在網路評論,內容不好,立刻受到網路的一面撻伐。
最新一期的美國VOGUE五月刊封面Amal Clooney一發出立刻被網友撻伐,整個鏡頭尷尬不自然,像是被狗仔偷拍(又不是Balenciaga) 網路紛紛罵這不是Vogue,而是People雜誌。
同樣挨罵的還有Met Gala,以往Met Gala我都會寫評論,但去年川久保玲的真的太荒謬,根本很少人穿他的衣服去走紅毯,大家只是跟贊助的品牌穿,連失去當初辦這個舞會的真正意義:探討時裝藝術。
最近大家都愛嘲笑美國Vogue已經變成娛樂雜誌,整天報導Kendall她們穿什麼(我是覺得適量即可),但不可否認的他的權威性已經越來越被社交媒體KOL給削弱了。
同樣身為時尚元老就是Karl Lagerfeld,不僅最近Chanel的系列都了無新意,METOO等發言也都政治不正確,但因為老佛爺跟Chanel可是終身契約不可能走的,所以除非斷氣都還是要像吉祥物一樣死守著Chanel。
但也有品牌願意更換創始靈魂人物,甚至走得越來越好,最明顯的就是Valentino。2007年高齡75歲的他優雅退休,讓大家記得他最美好的時光,他走了換雙人設計師Maria Grazia Chiuri和Pierpaolo Piccioli,讓品牌年輕化並且推向另一個高潮,那就是卯丁鞋與卯丁包等,這一季的VLTN系列也成為千禧一代最的系列。
守舊的Armani就是個很明顯的對比,Armani這幾年的設計風格一直沒有新意,導致消費者興趣缺缺,除了大手筆找明星Shawn Mendes李易峰代言,但實際服裝還是禁不起推敲,最近Armani先生還嘲笑Gucci拿人頭的大秀,殊不知大家其實都默默的在覺得他已經過氣了。
畢竟時尚最大的意義,不就是隨著時代變化與時俱進?
當我們在懷念90年代的超模與設計師,我們同時也在享受快速便捷數位化的時尚新聞,不需要苦苦等到雜誌報紙才能看秀,時尚圈也因為資訊流通能有更平等的工作環境,接受不同身材性向的模特,每一年時尚在變,人才也會變,不停的換血,才能讓整個時尚界更多活水,也有新的創意孕育出更多的能量。
這麼一想,沒有Anna Wintour與Karl Lagerfeld好像也沒那麼可怕了。
(當然我還是想有生之年看到他們兩人)
歡迎加入我的粉絲團和instagram,了解我在上海時尚產業的工作與生活
XOXO
Alex Shih